top of page

犀牛

2005年​6月首演,逸夫剧场

2006年5月,国家话剧院

 

导演:宁春燕

编剧:尤金.尤涅斯库

舞台设计:谭泽恩

服装设计:吴雪润

灯光设计:韩东,吕波

音乐:蓝尔碧 (法)

音响:努诺 (法)

《犀牛》是法国剧作家尤金.尤涅斯库的代表作。

剧本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生活散漫不修边幅的贝兰吉与大家一起过着平淡琐碎的和平生活。……有一天大街上居然出现一头犀牛,它两次横冲直撞,狂奔而过,还踩死了家庭主妇的宠物猫。人们纷纷讨论着这个可怕的事情,逻辑学家陷入僵化的逻辑学圈套不能自拔;办公室里顽固的极左分子认定,犀牛的出现是对手的阴谋;贝兰吉跟他的朋友让对犀牛的问题意见不一,俩人因此还伤了和气;……正在大家晕头转向之时,一种怪病迅速地传染开来,患者嗓子嘶哑、皮肤又硬又厚失去敏感、性格粗鲁、脾气暴躁,然后蜕变成外表丑陋而富有攻击性的动物——犀牛。勃夫太太发现跟踪尾随她、让她魂飞破丧的犀牛竟是她可怜的丈夫变的,贝兰吉则眼睁睁地看着他的朋友让在他眼前变成了一头犀牛。更可怕的是,随着身边的亲人朋友都变成犀牛,厚皮动物成为大家的理想,人人趋而向往之。在这股强大的社会潮流席卷之下,连逻辑学家这样知识渊博的学者、博塔尔这类平日生活中的好汉,都被裹挟进去。最后,贝兰吉的同事狄达尔,还有刚刚与贝兰吉擦出爱情火花的苔丝小姐,都弃他而去,纷纷加入到犀牛大军——这个社会的主流阵营中。贝兰吉徘徊在崩溃的边缘,最后决定不做犀牛,要对抗潮流,对抗整个世界,坚持做一个“弱小”的“人”……

 

该剧舞台的空间结构十分简洁,可以把它理解为两个步骤的结果。 第一步,用一个带平台的“三面墙结构”围合成一个立方体空间。 同时把平台处理成斜坡,向观众席方向倾斜。 第二步,再选择这个立方体空间的后面一部分,把它“切割”出来单独处理:将其向下扩展15公分,同时向后方和左侧方各扩展一米。  如果从造型结构上来理解第二步,就是先把后面一部分平台下陷15公分形成一步台阶;然后将台阶所对应的墙面垂直切割,把切割出来的两面墙先往后再往上场门各挪动一米,平台随之向后延展,墙面向侧台延展至不穿帮——这样,舞台后区部分的平台比前区低一步台阶;而且,上场门的墙和后背的墙都能错开一个豁口,提供给演员两个上下场的通道。

地面和墙面都用宣纸裱糊,墙面是透明材料制作的,裱上宣纸正面给光时,视觉效果与地面一致,反方向逆着打光则能打透,能透出龙骨结构来。这个处理给灯光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演出过程中,舞台完成了一个宣纸质地的白色舞台逐步被墨染黑的过程。

演出开始,大幕拉开,一个亮晃晃的白色世界呈现在观众的面前,白色的墙面,白色的地面,人们身着主调为白色的服装,桌子和椅子都是白色的细细的线条,桌子上晶莹的玻璃器皿闪烁着刺目的高光,这几乎是一个一尘不染的乌托邦世界。一个演员手拿长杆上场,长杆的一头是毛笔或刷子,他用长杆蘸上水在墙上写下几个大字“COFFEE咖啡吧”,用这种手法直接标示出第一幕戏发生的场所

当犀牛从大街上狂奔而过,人们惊呼“一头犀牛,一头犀牛”时,在舞台后墙上,从左到右被喷上两条墨渍。当犀牛第二次出现在街道上时,又有两条墨渍从右到左被喷在后墙上。希望戏进行到此时,就在观众心里明确地建立起犀牛与墨水之间的对应关系。

家庭妇女的猫被犀牛踩死时,一个粘满墨汁的白色毛绒玩具猫从上场门侧台被仍出来,悲痛的家庭妇女将猫一把揽在怀里,猫身上的墨汁在她的白色的衣裙上浸染、滴落。

宠物猫的送葬队伍斜穿过舞台,家庭主妇身上一条长长的黑纱在舞台地面缓缓拖过。

在第一幕戏的演出过程中, “COFFEE咖啡吧”几个字由于是水写的,在灯光的照射下慢慢变干,随第一幕戏的结束而干透、消失。第二幕开始时,在与原来相同的地方,一个演员又当众写下“ed.papillon”几个大字,以此把第二幕戏发生的场所“巴比隆出版社”标式出来,与第一幕的手法一样。

勃夫太太出场时,因为被犀牛跟踪尾随,她是慌慌张张跌跌撞撞冲上舞台的,她的裙子拖着长长的裙摆,裙摆末端被墨汁浸透,随着她在舞台上的行动,裙摆在地面拖出长长的墨迹。

剧情继续发展,出版社楼梯被撞塌,勃夫太太骑在犀牛丈夫的背上狂奔而去,小镇狼烟四起,多处出现了犀牛的袭击事件,消防队员疲于奔命,形势越来越紧张。这时,舞台后方顺着墙面淌下浓浓的墨汁,在洁白的宣纸上迅速浸染开来。直到把后面部分的墙壁和地面完全染黑,与黑色的边檐幕融为一体,仿佛一部分空间被推向舞台深处,曾经乌托邦的美好世界坍塌了一个角。

第三幕发生在让的家里,在前后两个空间的连接处下来一道幕,用打孔的金属板制成,同时兼有反光和透光效果。后方的地面已经汇集了一定量的墨汁,让变成犀牛一段戏则处理成让在墨汁中跪爬打滚直至将身上的白色衣服染

第四幕时,贝兰吉的同事狄达尔离开了贝兰吉和苔丝,决定加入犀牛大军,全城除了贝兰吉和苔丝两人,已经全是犀牛的世界。这是,舞台两边的墙上开始淌下墨汁,……直到最后满台下起黑雨,墨汁将舞台全部吞没……

——节选于《水墨犀牛》,谭泽恩著

刊登于《戏剧塑形》,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二周年纪念文集

© 2024 TanZeen Studio 版权所有

bottom of page